在2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张江高新区以推动自主创新、转型发展为核心,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面向全球集聚高端人才、先行先试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示范区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载体和先行先试区域。目前,拥有1700余家研发机构,300余家公共服务平台;近7万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982家;从业人员220万人左右;有效发明专利5.91万件。已经形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9大产业集群。 根据国务院批复《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到2020年,企业的第二和第三产业销售总收入达到约6万亿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国际知
上海张江高新区,原名上海高新区。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漕河泾新兴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自1992年,上海陆续将知识经济集聚的区域纳入上海市级高新区范围,先后成立张江高科技园、金桥园等高科技园区;高新区从1园、2园、6园、8园、12园、18园,到目前的22园,总面积531平方公里,覆盖全市16个行政区。2006年3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各高科技园整体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区”。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赋予张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使命。
上海科创办承担统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局性、整体性工作,协调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相关规划政策、重大措施、重大项目、重大活动;加强对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研究和统筹领导,加强对各园区的统筹协调、综合服务和政策研究;推进张江科学城开发建设,加强张江科学城开发建设统筹协调;落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片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任务,负责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片区的有关管理工作。 目前,上海科创办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创中心建设的批示指示要求和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统筹协调推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张江科学城建设成为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宜居宜业的世界一流科学城。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平台,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为科技、产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重要任务和国家战略。2018年5月,上海市对科创中心管理体制做出重大调整,重组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简称上海科创办),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挂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张江管理局牌子。
上海科创办设有综合处(组织人事处)、计划财务处、政策研究室、合作交流处、人才服务处、科创协调处、科学平台处、科技服务处(知识产权处)、产业促进处、科技金融处、规划建设环境管理处(城区协调处)、经济发展处、行政审批处13个处室。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期间提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求把“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上海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 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自主管理、科学家决策运行机制,理事长由国务院分管领导担任。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以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 2016年和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年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均对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出要求:“要集中力量把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好,把体现国
特色产业 目前,张江汇聚企业1.8万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3家,高新技术企业828家,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主导产业,聚集了中芯国际、华虹宏力、上海兆芯、罗氏制药、微创医疗、和记黄埔、华领医药等一批国际知名科技企业,旨在聚焦重大战略项目,打造世界级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引领产业发展。 一是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张江集成电路产业是中国最完善、最齐全的产业链布局,共有307家相关企业,云集了一批国际知名集成电路企业。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有6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全国芯片设计10强中有3家总部位于张江。 张江科学城的前身是张江高科技园区,1992年7月,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新区,面积17平方公里。1999年,上海启动“聚焦张江”战略,张江高科技园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共同成立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园区规划面积调整为25.9平方公里。
2007年5月,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成立,调整为区政府派出机构。2011至2012年,上海市政府先后同意将张江高科技园区、康桥工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周浦繁荣工业区纳入张江核心园区范围,园区面积达79.7平方公里。2014年12月,中国(上海)自贸区扩区,张江高科技片区37.2平方公里纳入其中;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7年7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2018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重组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调整张江管理体制,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 区位交通 张江科学城位于上海市中心城东南部,浦东新区的中心位置。规划范围为北至龙东大道、东至外环-沪芦高速、南至下盐公路、西至罗山路-沪奉高速,是浦东新区中部南北创新走廊与上海东西城市发展主轴的交汇节点,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上海迪士尼乐园毗邻,距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15分钟车程。毗邻上海城内环线,中环线、外环线、罗山路、龙东大道等城市立体交通大动脉贯穿其中,地铁2号线、11号线、13号线、16号线和迪士尼接驳线以及规划建设中的地铁18号线、21号线和机场联络线形成了便捷的轨道交通体系。
二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张江生物医药领域形成新药研发、药物筛选、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量产上市完备创新链。张江聚集了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20余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300余家研发型科技中小企业、40余家CRO公司、100多家各类研发机构。医疗器械领域已成为上海市最重要的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基地之一,其中,微创医疗器械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医疗服务领域已引进多家高端医疗、医学检测、康复养老机构,稳步推进各项医疗服务项目,提升科学城产业能级。目前全球排名前10的制药企业中已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 创新生态 创新资源持续汇聚。张江现有国家、市、区级研发机构440家,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设施、上海超算中心、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以及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高等研究院、中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医药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等近2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发展提供研究成果、技术支撑和人才输送。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目前,张江现有从业人员37万,其中博士6200余人、硕士50000余人、本科135000余人、专科56000余人、归国留学7500余人、境外4300余人,引进各类高端人才450余人。 双创孵化优势明显。截止目前,张江有孵化器86家,在孵企业2600余家,孵化面积近60万平米,构建起了“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创业孵化链条,形成了张江国际创新港集聚区、传奇创业广场集聚区、长泰商圈众创集聚区、国创中心集聚区以及张江南区集聚区5大创新创业孵化集聚区,形成了“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的特色双创优势。 科技金融不断深化。目前,张江已集聚银行20多家、科技支行4家、融资担保机构10余家、创业投资机构150余家以及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目前园区上市企业4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8家,股交中心挂牌企业124家。园区陆续推出孵化贷、SEE贷、互惠贷、创新基金贷、“张江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理财”产品、张江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科技一卡通等,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综合环境不断优化。进一步健全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推出传奇广场、长泰广场、汇智中心等商圈;推进张江科学城中区城市副中心建设,推进孙桥国际人才公寓建设,着力营造生活便利、生态优美、服务到位、生活舒适的综合发展环境。 张江科学城全力打造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努力建设成为“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